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从孤城到孤岛:解放战争中的阎锡山

发布日期:2025-07-26 03:42 点击次数:174

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民国四大新军阀的一次大“洗牌”。

最先出局的是桂系,结局最凄凉的是冯玉祥,坚持到最后的是阎锡山,最大的赢家是蒋介石。

按这个顺序,除了坐山观虎斗的张学良,各军阀中实力仅次于蒋介石的就是阎锡山了。

15年后解放战争,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都是仅次于蒋介石(特级上将)的一级上将,但境遇已各不相同。

当年“四大”里最弱的桂系,成为了实力派,白崇禧坐镇华中,李宗仁后来还当上了代总统。

冯玉祥早已失去了实际的兵权,而阎锡山依旧主政山西。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的“存在感”并不高,特别是相比于桂系的“李白”而言。

常能被人提起的,大概就两件事。

一是上党战役,这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第一场大仗。不过,那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属于“序幕”阶段。

电视剧《大决战》中,提了一句上党战役和阎锡山,但没有剧情,也没有阎锡山这个角色。

电视剧《大决战》

二是太原战役,这是华北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仗。换言之,阎锡山又成了“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位。只不过,平津战役一结束,华北大局已定,太原战役的关注度也就没那么高了。

这样看来,阎锡山的“存在感”低,似乎是因为他和三大战役没有太多的“交集”。

这是一部分客观原因,但并不是全部。

在2009的献礼片《建国大业》中,出场的历史人物有上百位,几乎涵盖了当时国共双方的各军政要员。

“李白”的戏份很多,因为有李宗仁竞选副总统的剧情。

冯玉祥也有一个非常正面的出场。

电影《建国大业》

阎锡山在解放前担任的职务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前两任院长孙科和何应钦,都在《建国大业》中出现了,但没有阎锡山。

这不会是电影主创团队的故意为之,因为没这个必要。只能说,阎锡山当时的“存在感”,确实有点低。

在时代的大潮流中,曾经的“山西王”阎锡山,先他人一步,成为了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解放战争中的阎锡山”,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01

抢地盘

抗战时期,阎锡山是离中共部队最近的国民党将领,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第二战区以晋、察、绥三省为作战区域,兵力包括杨爱源和傅作义的两个集团军,以及中共的八路军(第18集团军)。

抗战初期,误伤林彪的临汾驻军,就是阎锡山的部队,导致林彪就此退出了抗战第一线。当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阎锡山的阴谋。在1938年12月的晋西政变之前,阎锡山在执行联共抗日方面并没有太大问题。

抗战胜利后,因为离得近,更因为阎锡山要抢地盘,于是就在1945年9月爆发了上党战役。

上党地区在山西东南部,是个物产丰富的“脚盆”(主席语),处于中共当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晋冀鲁豫解放区。

当时八路军刚从日军手里收复了上党六县中的两个县,并围攻了长治等其他四县,然后阎锡山就派了十三个师过来了,属于“明抢”。

八路军猝不及防,上党地区以长治为首的六县都被阎锡山给“抢”了去。

但仅用了9天,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就连克五县,又于10月12日全歼了长治的阎军,“争”回了上党地区,取得了此战的大胜。

“抢”和“争”,都是毛主席的用语,很形象,也很精准。

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

这就是阎锡山在解放战争“序幕”阶段的“首秀”,一次失败的“抢地盘”。

阎锡山绝非庸才,能文能武,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很有一套,但这“地盘”二字,或许正是他最大的局限。

也许有人会觉得,打仗不就是为了抢夺资源(包括地盘)的吗?

话是没错,但如阎锡山这般执念于地盘,并因此而不顾大局的,还是不多见。

02

“急先锋”

重庆谈判,阎锡山是极力反对的,这个不难理解,当时正打着上党战役。

两个月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并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根据协定,双方停止一切战斗行动的时间是三天后:1月13日午夜12时。

这三天阎锡山没闲着,派出多路人马进犯解放区,虽然大部分被八路军击退,但在日军(被阎锡山秘密留用)的帮助下,阎军还是在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了东沁铁路的分水岭一带。

停战协定生效后,军调小组调停了东沁线的争端,铁路运输得以恢复。但阎锡山继续“钻空子”,用原本规定只能民用的东沁铁路运军火,补充沿线各部队,继续为战争做准备。

为了应付军调小组,阎锡山还把留用日军“藏”了起来,然后秘密运到了太原。

“信用”和“大义”,在阎锡山的心目中,都不如“地盘”重要。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局限”和“不顾大局”。

还有更夸张的。

1946年3月3日,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视察山西。离开前,阎锡山单独会见了马歇尔,提了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建议:美、蒋联合,然后收编在华日军,三方一起“剿共”…

表明上看,阎锡山成了反共“急先锋”,但本质上,是因为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只局限在自己的“地盘”里。

03

对阵陈赓

驻太原军调小组的中共方面代表先是许光达,后来换成了陈赓。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给阎锡山“当头一棒”的,还是陈赓。

原本,阎锡山是信心满满的,因为在停战的这半年时间里,他没有“懈怠”,一直在抓紧备战和“抢地盘”。换句话说,已经赢在“起跑线”了。

但现实很“残酷”,从7月12日起,晋冀鲁豫军区陈赓部在晋南连续发起三次战役,攻克数县。阎锡山还没来得及“抢地盘”,就已经开始“丢地盘”了。

8月至9月,解放军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又发起了大同围困战,把晋北重镇大同打成了一座孤城。

11月至12月,陈赓再次出击,发起晋西南战役,20天里连克八县,拿下了整个吕梁地区,此战亦被称为吕梁战役。

从下面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此时阎锡山的控制区,已经被“压缩”成了一条线:晋北孤城大同、晋中的太原、晋南的临汾。

1947年来临,阎锡山为了挽回颓势,开始和西安的胡宗南部联络,策划联合反攻吕梁。

胡宗南也不得不“帮”这个忙,因为吕梁地处胡宗南的第一战区和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的接合部。

我们都知道,胡宗南在这一年的3月份攻打了延安。其实,“闪击延安”的计划在1946年就有了。吕梁战役,就是迟滞胡宗南偷袭延安的重要一环,为中央从容地撤离延安创造了条件。

说回陈赓,面对胡、阎两部的联合进攻,陈赓下了一步“妙棋”:突袭汾阳、孝义。

下图是孝义的位置,一看便知,这里是晋中门户,可以直通太原。而且还“卡”在太原和临汾之间,抗战时太原失陷,阎锡山的撤离之地就是临汾。

1月14日,陈赓部在吕梁军区王震部的配合下,攻打汾阳;17日围攻孝义;18日攻克孝义。

打得那么顺,是因为阎锡山完全把孝义给疏忽掉了,只留下了少部分城防部队。

阎锡山这时哪还顾得上打吕梁,马上派了三路援军反攻孝义。陈赓也适时改变战略,开始着力“打援”。

长话短说,战斗一直打到1月底,阎锡山终于夺回了孝义,但被陈赓前前后后“打”掉了两万人马。

典型的,存地失人,未来自然是,人地皆失。

04

对阵徐向前

陈赓虽然“让”出了孝义,但吕梁地区这下也守稳了。

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出招”呢?很简单,沿着上文提到的那条“线”,由南向北攻,直至打到太原。

5月,晋冀鲁豫部队开始了对运城的围攻。这里是山西最南端的重镇。

但攻击失利了,原因有二。

其一,运城是阎锡山和胡宗南联防的城市,配有胡宗南部的两个团,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都比较好。

其二,阎军一直以来的特点都是“守强攻弱”,当阎锡山放弃“抢地盘”的杂念,专心防守的时候,阎军的长处就打出来了。

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到了战略反攻阶段,中央决策,打到外线去。

刘邓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也在8月领到了新任务:挺进豫西。

电视剧《大决战》

在山西战场接替陈赓的,是晋冀鲁豫军区的徐向前部。

徐向前,后来开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籍隶山西五台,和阎锡山是同乡。

10月,第二次围攻运城再次未果。12月,解放军改变策略,耐下了性子,采取近迫作业、坑道爆破的战术,于27日破城,28日全歼守敌。

打下运城后,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晋南第一重镇:临汾,古称平阳。

阎锡山在临汾“摆”下了两万五千守军,决心死守。徐向前率领的攻城部队约三万五千人,攻难守易,可谓势均力敌。

但解放军的这个坑道爆破战术,真的就是“专克”阎军的防守。

临汾攻坚战于1948年3月7日打响,4月10日坑道爆破成功,解放军拿下了临汾城防体系的关键部位:东关。

然后又打了一个多月,至5月17日,临汾城破。

05

晋中战役

山西战场奠定胜局的一仗,是晋中战役。此战过后,太原和大同一样,成为了孤城。

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6月至7月。在这段时间里,解放军可谓“遍地开花”,林彪在东北已经收复四平,围困了长春;粟裕在中原打赢了关键性的豫东战役;彭德怀在西北也已收复延安,正在为下一阶段的战斗进行整训。

阎锡山应对晋中战役的策略,其实像极了蒋介石在中原的部署:以一部分兵力固守晋中各县城和关隘据点;主力则编为机动兵团,依托铁路和公路网,准备与解放军决战。

但问题是,用“守强攻弱”的阎军,与“行家里手”的解放军打运动战,结果就是“正中下怀”。

晋中战役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有两场主要的战斗,都是解放军运动战的经典案例。

第一场是“攻其必救”,然后“围歼打援”。

首先,徐向前派出了一支“疑兵”,在风陵渡征集船只,做出渡黄河支援西北战场的姿态。

然后,吕梁军区部队于6月11日开始围攻高阳。高阳镇地处汾阳和孝义之间,前文有述,这里是晋中门户,此乃“攻其必救”。

阎锡山急调五大主力师,全部扑到了汾、孝地区。

徐向前见状,果断提前了一天,于6月18日打响晋中战役,所部主力第8纵队和第13纵队突破至平遥、介休一带。

这一带属于晋中平原,战略位置同样重要,阎锡山还是不得不救,于是从高阳调回了一支由他亲自训练出来的部队,名为“亲训师”,以及“亲训炮兵团”。

这支部队行至平遥的张兰镇地区时,就被突然出现的第8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给包围了。战斗仅打了三个小时,阎锡山亲训的这一师一团全军覆没。

随后,徐向前趁热打铁,在平遥地区扩大战果,共计歼敌1.7万余人,晋中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场战斗,也是运动战的经典,先是“断其后路”,然后“请君入瓮”。

吃了亏后的阎锡山据说病了三天,然后决定在晋中平原继续“加码”。他派出了一支阎军的绝对主力部队:赵承绶的33军。赵承绶是阎军野战军的总司令,而副司令是一个被阎锡山收编的日本人,名字叫原泉福。

赵承绶集团以进攻的姿态,于6月23日从榆次南下,进至太谷。

徐向前的应对之策是北上,切断敌人的退路,于是命令太岳部队和北岳部队,破击榆次至太谷段的铁路。

6月30日,已行至祁县的赵承绶发现情况不对,急忙掉头北返。

7月3日,解放军太岳部队在太谷东北的董村建立起防线,截住了赵承绶。

连攻数日,阎军仍未突破防线,于是赵承绶不得不放弃了铁路线,计划从榆次和徐沟之间返回太原。

而徐向前布置的口袋阵,就在那里。

7月7日,赵承绶集团的33军、第10总队,以及34军,被解放军第13纵队等包围。徐向前部署了分割围歼的战术,战至21日,全歼阎军,赵承绶被俘,原泉福受伤后自尽。

晋中战役胜利结束。

解放军以6万人的兵力,连续作战一个月,歼敌10万,收复晋中县城14座。

然后,太原成为了孤城。

06

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解放军围而不打,阎锡山临阵脱逃,最后半日破城。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发起了对太原的最后总攻,从清晨5点30分开始,仅用了4个多小时就解决了战斗。如果从发起外围战的4月20日算起,也只用了4天。

打得这么快,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那时解放军已拥有了绝对的优势兵力。华北野战军的三个兵团全部兵临太原城下,还加上了西野的第7军,总兵力约32万,而太原守军约15万。解放军的装备也已经今非昔比,总攻太原城的时候动用了1300余门火炮,直接在城墙上轰开了12个突破口。

其二,国民党军的士气已经跌倒了谷底,因为就在前一天,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已经被解放了。

其三,晋中战役之后,太原被围困了半年有余,早已是强弩之末。

徐向前原本计划攻击太原的时间是1948年10月18日。但没想到阎锡山在10月初主动出击了,因为,9月24日的济南解放,“刺激”到了阎锡山,让他对“死守”失去了信心,于是决定以攻为守。

10月5日,徐向前提前发起了太原战役,战至16日,阎军损失了2个师加3个团,只能又退回太原死守。

太原城防的最关键点,是城东的天然屏障:东山。这是整个太原战役中最艰难的一场仗,前后打了17个昼夜,直至11月12日,解放军占领东山,歼敌两万余人,但也付出了伤亡8500人的代价。

东山一破,太原已是囊中之物,但这个时候中央的电报来了:

估计太原过早攻克,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敌困难。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是平津战役时主席的“围而不打”战略,不仅太原这里停了,淮海战争对杜聿明集团的围攻也停了。

电视剧《大决战》

主席和聂荣臻讨论缓攻归绥和太原

1949年1月2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作为傅作义的老上级,阎锡山同样有被和平解放的机会,那他为什么还要顽抗到底呢?

表面的原因:阎锡山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爆发。

本质的原因:阎锡山于山西,就好比蒋介石于民国,统治地位决定了他的选择。

既守不住,又不愿降,留给阎锡山的其实就只有一条路了:逃。

只不过,他选择了一种最“难看”的逃跑方式:鼓励大家坚守,而自己却临阵脱逃,一去不复返。

本文的最后,就聊一下,阎锡山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逃跑。

07

从孤城到孤岛

平津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华北的重镇,只剩下了太原。

任何有基本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怀疑,太原对解放军来说,真的就已是“囊中之物”了。

但阎锡山仍在鼓吹坚守。其中最著名的一段“事迹”,是他在2月份接访美国记者时,展示了500多瓶毒药,并说其中一瓶是为自己准备的,以示与太原共存亡的决心。

与此同时,阎锡山一直等待的“退路”也出现了。

当时李宗仁已是国民政府代总统,3月份,行政院院长孙科因为与李宗仁不和,愤然辞职。阎锡山马上派人游说,希望自己能出任行政院院长,以此离开太原。但天不遂人愿,李宗仁最后任命了何应钦。

那么,阎锡山为什么不直接离开太原呢?

不是不行,但这是下下策。离开太原,又没有新的政治身份,那除了保住一条命,其他就真的“一无所有”了,还会背负逃跑的骂名。

当时,解放军已开始压缩对太原的包围,火炮射程马上就要覆盖到机场,阎锡山心急如焚。

3月28日,李宗仁的电报终于到了,不是任命,而是邀请阎锡山到南京“共商国是”,理由是“和平使节将于31日飞平”。

挺讽刺的,“国共和谈”的反对者阎锡山,被李宗仁用“国共和谈”这个由头,“救”出了太原。

阎锡山当即批了5个字:有飞机即去。

离开太原前,阎锡山组织了一个“五人小组”继续坚守太原,为首的是他的特务头子,对中共犯下累累血债的梁化之。

另外,阎锡山还留下了常年不离他左右的五堂妹阎慧卿,以安定太原的人心,传递一个“我会回来”的信息。

太原城破,梁化之和阎慧卿服毒自杀。“五人小组”的其他四人全部被俘。

在阎锡山的日记中,4月24日这天留下的文字只有这样一段:

太原失守。又接在穗中委全体电促速往穗,共商国是,原拟先飞溪口再飞穗,后因机场不易降落,改定先行飞穗。

阎锡山在日记中隐藏了所有“太原失守”后的情绪,只谈了他在这一天的新工作:调停蒋、李矛盾。

5月20日,何应钦内阁集体辞职。

6月3日,因在蒋、李调停中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当选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任“行政院长”。

余下的日子里,阎锡山可谓殚精竭虑,苦撑残局,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无声无息地淹没在了时代的大潮中,这大概就是《建国大业》里没有阎锡山剧情的原因。

太原那一座孤城,为阎锡山换来了新的政治资本,甚至在美国的杂志上,也夸赞起了他“保卫太原”的“革命精神”。

来到孤岛上的阎锡山,主动辞去了“行政院长”,蒋介石虽然只安排了闲职给他,但仍对他的“功绩”进行了表彰。

相比于白崇禧,阎锡山没有被“抄没家产”,他在台北郊区的阳明山中买下了一片废弃的茶地。

那里是日占时期一个未建成的农场,但水、电、通讯一应俱全。

阎锡山在这里建了一个“菁山草庐”,隐居10年,于1960年5月病逝。

“草庐”虽小,但仍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