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投降朱棣,笑问能否保全性命
发布日期:2025-08-18 10:35 点击次数:52
朱橞,作为朱元璋诸子中资历较低却备受宠爱的儿子,一生崛起于北疆,手握实权,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主动打开金川门,让南京落入朱棣手中。很多人认为,他只是单纯地希望自保。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朱橞的身份并不寻常。母亲郭惠妃出身权门,是郭子兴之女,与朱元璋有着极深的姻亲关系,这使得朱橞自小便占据有利地位。他出生时大明已经根基稳固,皇子们的教育日趋系统。年仅十二岁,朱橞便被册封为谷王。谷王的称谓源自其藩封地宣府,这是一块军事要冲,正守着蒙古势力可能南侵的门槛。明初的战略布局极为重视北疆几道防线,朱橞正是被派往要地之人。
来到宣府的朱橞,并非安享王爵、逍遥自在。他主持扩建了宣化城,将原有的狭小城镇发展成方圆二十四里、设有一关七门的大型军事堡垒,并亲自推动了宣府一带的长城修建,从常峪口到大境门,数十公里的石墙成为北防屏障。他还封死了独石口和锁阳关,隔绝了蒙古骑兵的去路。虽然这些事迹在史书上记载不多,但从明实录所见,朱橞的政绩、用兵与边地治理,均有条不紊,显现出强烈的战略意识。相比其他纨绔的明初宗室,他是实实在在做事的少数人之一。
正因如此,靖难之役结束后,他并未因保建文帝而被降罪,相反受到朱棣的优待。这一事实,透露出朱橞在皇室中的特殊性既非平庸宗藩,更非单一工具人,他既有军功,也懂权变,是明初“边王”制度的一种典范。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398年朱元璋离世。彼时,年仅十九岁的朱橞已在宣府立稳脚跟。朱允炆继位伊始,受到齐泰、黄子澄等近臣影响,开始实施“削藩”政策,明言要“制强藩于未乱”,直接将所有皇室藩王推向风口浪尖。短短数年间,周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除或管制,湘王朱柏甚至被逼自焚。朱橞所处的宣府靠近北燕,与朱棣形成掎角之势,很容易在政争中成为牺牲品。
形势危急下,朱橞并未贸然选边。他率三千人进入京城,表面上响应建文帝的号召镇守金川门,暗中却封锁宣府要道,自保无虞。这一举动,既显示其对建文帝的表忠,也暴露他力求左右逢源、不愿押注一边的慎重。事实上,朱橞既未彻底倒向建文帝,也始终对朱棣留有余地。他在观望。
战争的进程迅猛超出想象。1399年,朱棣举兵南下,各地藩王要么已被削兵权、要么成为废人,建文帝已无力号召有效的宗室武装。惟有朱橞,依然手握北门防线、镇守南京关键门户。即便如此,他依旧按兵不动,直到1402年局势崩坏之际,才秘密联络城防重臣李景隆,做好两手准备。
到了南京即将失守时,朱橞主动松开金川门的闸锁,与李景隆呼应,默许燕军入城。他既未带兵迎敌,也未向建文帝告急,只留下一条通道,并以部属向燕军表忠。城门洞开,南京沦陷,三年靖难最终落下帷幕。
靖难平定后,朱橞的命运陡然转向。朱棣不但没有清算其“叛建文”罪行,反而在诏书中特别表彰他“识大体、顺民意”,将其移封湖南长沙,增加俸禄,赐予乐队与卫队,待遇极为优厚。这些表面的荣誉背后却隐藏着深意朱棣自始至终不允许朱橞返回北方要地,不授予兵权,只让他在相对偏僻、资源有限的封地安身。表面风光,实则权力大大缩水。
对朱橞而言,这显然难以接受。初迁长沙时,他高调进驻,衣冠齐整,卫士随行,自居功臣。起初民间反应并不显著,但很快他开始征敛财物,强占民田,对敢于反对的官员大打出手,甚至杖杀劝谏的长史和忠诚伯。朱橞还以修建佛寺为名,不断扩充私兵、储备军器、招募亡命之徒。他假借佛事,实际上策划阴谋,对朝廷心存不轨。
最荒唐的是,他竟教唆宦官吴智、都指挥张成,密谋让崇宁王朱悦燇冒充建文帝,希望借“帝归”之虚声挑动舆论,拉拢朝中旧臣,图谋反叛。这一切很快就被揭发。朱橞甚至试图与同母兄弟蜀王朱椿结盟,被朱椿断然拒绝并反手举报其谋逆活动。
朱棣震怒之下,命大臣侦查朱橞动向,证据很快被证实。1417年,朱橞被废为庶人,子嗣同时被贬,家产没收,全家流放至新安卫拘禁。虽然因念其往昔功绩并未处死,但从此失去自由,彻底沦为阶下囚。
朱橞在新安卫度过余生,十一年后,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从藩王到囚徒,这场跌宕起伏的人生,彰显了他的投机与老练,同时也暴露其权欲和短视。朱橞的后裔被流放各地,家族绝嗣,谷王这一支自此终结。
这位曾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明初宗室,在名利与风险的博弈中短暂获胜,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


王楚钦: 不是谦虚! 巴黎奥运的确是孙颖莎带着我打 她的发挥


中高协校园迷你高尔夫项目启动 冯珊珊当选推广大使


开一家菜鸟驿站真能赚钱吗?真实数据揭示四大核心真相


特朗普押注比特币引发热议:财富激增背后的利益与风险


金属接骨螺钉拔出试验机


打工女摇中“88888”车牌拒售110万:数字迷信背后的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