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安全局长:一半国民警卫队弃械而去
发布日期:2025-08-21 06:43 点击次数:125
前言
2025年7月22日,10万乌克兰军队选择了放下武器、不愿再打仗,20万国民卫队的士气变得十分紧张,六位重要的军官被关进了监狱。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透露出一个政权正逐渐失去军队的忠诚心,而一场或许会改变历史走向的政治动荡,也在悄悄酝酿中。
一旦军队开始对政府心生疑窦,忠心变成了疑虑,这个国家还能坚持多久?比起想象中的更加残忍,也更令人担忧。
深夜抓捕战争英雄
那一晚改变乌克兰未来的时刻,没有响起枪声,也没有听见爆炸声。
只有一份逮捕令,以及一个被绑架的战斗英雄。
2025年7月22日深夜,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中将的警告声响彻基辅的夜空。曾在2022年因为打击腐败被泽连斯基破格晋升的情报要员,此刻用罕见的激烈措辞,直言不讳地质问乌克兰当局。
调查局凭啥就凭一纸搜查令,把乌克兰国民卫队副司令亚历山大·比卢斯准将给抓了?
这可不只是一句普通的疑问句。
这话可不只是简单的疑问,它其实是在表达情报头子对政治清洗的强烈不满,也是军方高层对越界执法发出的严厉警告。
比卢斯准将在巴赫穆特的战斗里坚持孤城47天,赢得了“乌克兰英雄”的称号。当他在深夜被满身武器的调查人员从医院病房带走时,腿上还缠着弹片引起的绷带,但他还是被强行戴上手铐,押上了装甲车。
消息很快就在前线部队中传开。
在扎波罗热驻守的第15国民卫队士兵们在加密通讯群里热烈讨论: “他们打算把战斗英雄关进监狱,难不成下一步轮到我们?”
这种担心的情绪像瘟疫一样飞速传开,在20万国民卫队中迅速蔓延,没法阻止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有个匿名军官跟《基辅独立报》说,很多前线旅级单位里头,有士兵拒绝听指挥调动,有的部队还偷偷组建了“军官委员会”,在讨论怎么应对可能的政治打压。
这次震动乌军高层的抓捕行动,可不是单独发生的事儿。
从今年5月开始,乌克兰调查局就对国民卫队进行了一波清洗,撤了6位高官,还包括比卢斯准将在内。
这次再次抓人,挺出乎意料。当战地手机把抓捕的画面传到战壕里,95空突旅的战士们砸碎酒瓶怒吼:“他们在基辅搞暗杀战争!”
忠诚,这原本是军队里最根本的品质,现在竟然变得稀缺了。
当政治的利刃冲向军营,曾经的战争英雄也变成了阶下囚,忠诚的根基开始有些动摇。
马柳克中将的愤怒可不是什么突然发生的事,作为国家安全局代理局长,自2022年接任以来,主要负责打扫情报体系的“门”卫生,已经把651名涉嫌叛变的情报人员给炒了鱿鱼。
但这次调查局的操作明显超出了他的权限范围,作为准军事力量的国民卫队,其高级将领的处理权限应该归国防部或国家安全局,而不是直接由总统办公室下属的调查局来决定。
这种机构之间的权力角力,揭示了泽连斯基政府内部隐藏的那些深层次裂痕。
越控制越失控
权力就像把双刃刀,一方面能带来力量,另一方面也容易伤人。
一旦用它来清除敌对势力,常常也会牵连到自己。
2025年7月23日,也就是抓捕事件的第二天,泽连斯基签了个有争议的法案,实际上把国家反腐败局的独立性给取消了,把调查的权限都搬到总检察长办公室了。
这招被外头认为是压制马柳克等改革派的手段,国家安全局之前也多次曝光国防部虚报军购合同、内务部贪腐案件,这些都涉及到总统核心圈子的利益。
这就是政治清洗里头的矛盾:越想把控得紧,反而越容易陷入失控的局面。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比卢斯准将被抓的时间点,真挺耐人寻味的。
7月21日,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曝料说,华盛顿在暗中谋划换掉泽连斯基,打算让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上台接替他。
而比卢斯正是扎卢日内的旧部,二人曾在2023年一起策划哈尔科夫的反攻行动。
这样的关系网让这次逮捕被看作是泽连斯基对可能的政治对手采取的先发制人措施。
为了巩固自己的总统位置,泽连斯基得动点手段,清除那些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政治对手。在扎卢日内民间支持率还挺高、没那么好下手的情况下,先把身边的人一一搞掉,也算是一招“不错”的办法。
这番整肃行动引起了乌克兰国民卫队内部的不满情绪,结果他们不愿意为那些清除自己战友的政权拼死效忠。
权力怎么运转、它的内在规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倘若搞违背这些规律的事儿,反倒会带来与本来预料不一样的结果。
强制保持的忠诚和自然而生的忠诚,基本上是对立的两面。用强制措施赢得的忠诚,往往脆弱得像玻璃一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用恐惧拉来的忠诚,比不过因为价值认同而产生的忠心。当军官被逮住那一刻,部队里那种慌乱的气氛就能说明问题了。
把权力攒得太多,容易引发整个体系的反弹潮。
这次危机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权力监督机制有多重要,同时集权的自我限制也变得至关关键,真是狠狠地给我们上了一课。
调查局查安全局越线执法,安全局又疑问国防部的权限,国防部对总统办公室不满,机构之间的权限冲突引发内部分歧,政权不稳的因素就此埋下了伏笔。
7月24日,驻扎在波尔塔瓦的第116旅士兵拦下了前来传达调令的军部特派员,表示“拒绝为清洗自己战友的政权卖命”。
这种信任危机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到了2024年12月,,第15国民卫队因为兵力不足和指挥上的失误,在谢利多沃防御战中吃了大亏,300个未经训练的新兵就直接被扔到前线,变成了炮灰。
2025年5月普京座机遇袭事发后,泽连斯基政府把责任推给了国民卫队的情报部门,结果那边的高层都被大规模换掉。
一波接着一波的政治整顿,让士兵们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为谁而战。
当提线木偶想要剪断绳索
每个代理人政权都难免遭遇到一样的结局。
在依赖和自主之间犹豫不决,在顺从和反抗之间左右为难。
乌克兰调查机构背后真正的操控者其实是美英,实际上就是听命于他们。泽连斯基把调查机构的独立权取消了,不过是想重新掌控一些自己能左右的权利。
不过,到了如今这个被美西方国家充当代理人的乌克兰,要想办到这点,真是挺难的。
这就暴露了代理人政权的根本弱点:靠外部扶持撑起来的政府,缺少自身的稳固基础。
合法性的外部支撑带来了内心认同的矛盾,一旦国际压力和内政干扰产生矛盾,主权意识的觉醒就成了无法避免的历史潮流。
乌克兰的调查机构实际上是美西方国家用来推动乌克兰治理透明的一种工具,也是他们对乌克兰进行政治渗透的重要手段。
泽连斯基试图削减这个机构的权力,主要是想让乌克兰政府能摆脱美西方的操控,否则这些国家也不会如此关心这个事情。
欧盟也表示,这事儿会影响乌克兰将来拿到国际援助的可能性。
这种表现,足以体现事情的紧迫程度。
在国际舞台上,欧盟扩展事务专员玛尔塔·科斯直言不讳地批评反腐败法,觉得这事儿“严重倒退”,可能会拖后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步伐。
至于美国那边,特朗普已经明确说过,“不会为一个清洗盟友的政权买单”,这其实暗示着他们可能会缩减军援。
外部的压力和国内的危机一碰撞,顿时让泽连斯基左右为难,要是继续清洗,可能会失去西方的援助,可一停手,又怕被内部分裂的反对派推翻,这两头难熬啊。
来自身后的警示变得更紧迫了。
在7月23日那天,基辅爆发了一场有1500人参与的抗议活动,大家手举“停止自我伤害”的横幅,把总统官邸团团包围了。
在抗议队伍里,不光有普通老百姓,还出现了一些穿着军装的现役军人,这可是俄乌冲突开始以来,第一次有人公开表达对政府的不满。
有些人曝光,说那些士兵的臂章上缝着比卢斯的名字缩写,说明前线的那些部队和抗议的人之间可能暗中有关系。
从历史上来看,这种事情可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例子。
在苏联解体的那会儿,戈尔巴乔夫也遇到过类似的难题,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争斗一激烈,最终搞得整个体系崩了坍了。
阿拉伯之春期间,多个代理政权都走过了类似的路:外来的援助和内部的抵抗不断碰撞,最后都以政权换新收场。
东欧的翻天覆地带来了更深刻的启示:当老百姓对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军队开始摇摆不定,政治的崩盘就变得难以避免了。
代理政权的共同特点就是高度依赖外部力量,这种依赖性也让它们变得特别脆弱。
一旦外界情况起了变化,内部矛盾又堆到临界点,代理政权往往难以靠自己调节过来。
主体意识的苏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不管外面多么强大的力量,都阻挡不了一个民族追求独立的决心和信念。
泽连斯基这下可真是惹怒了不少人,他掌控了乌克兰调查机构,却也引来了美西方的不满;同时,他对乌克兰国民卫队进行整顿,也把许多乌军同志得罪了。
一根稻草如何压垮政权骆驼
一个副司令一下子被抓,能把整个政权摇得动摇的吗?其实,这事儿不仅仅是个军事人物的掉马,更像是一根导火索,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旦副司令被捕,各方势力或许会开始质疑高层的清明度,甚至出现内部斗争的迹象。这种情况下,地方或军队的忠诚度就会被放大检验,甚至引起一些人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布局。有时候,一两个关键人物的落马,就像开启了一扇门,把平日隐藏的问题都曝了出来,让整个政权的稳定性变得脆弱不堪。
这正体现出危机传导中那种系统性特征呀。
政治危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一路放大传递,一旦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发动起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想阻止都难。
抓捕事件一发生,前线的局势立刻受到明显影响。顿涅茨克前线那边,第95空突旅的士兵对《卫报》记者说,他们已经连续三天没收到弹药补充了。原因嘛,后勤部门说是“正在配合调查”。
更糟的是,好几个国民卫队的单位都集体表示反抗。
乌克兰国民卫队有20万兵力,可他们一点都不想继续打仗,导致乌军本就不太乐观的战局,前线快速溃败的势头更是加快了。
这伙准备往基辅冲去“清君侧”的国民卫队成员,更是给泽连斯基的政治前途踩了一脚隐形的雷。
7月24日,驻切尔尼戈夫的第44炮兵旅在没有收到指令的情况下,突然撤退了30公里,结果让俄军趁机攻占了两个重要的高地。
这名旅长给基辅发了一份暗号电报,说:“咱们不能再为那个背叛英雄的政权当炮灰了。”
这种说法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效果重要,说明军队的政治忠诚已经出现了裂缝。
国民卫队那边的离心趋势,就像病毒一样传染给正规军。虽然目前还只是影响到前线,但差不多也快了。
从系统论来看,政治体系、军事结构还有社会整体,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方面也难免受到影响。
政治清洗一搞,军事就跟着出事,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的不安,那动荡又会反过来危及政治的根基,结果搞得整个局势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战争拖得越久越难以收场。
虽然俄军在2025年7月15日的战报里说自己占领了两个定居点,可是乌军实际掌控的区域比2023年已经缩小了30%。
前线遭遇的挫折让国内对泽连斯基“为了维护权力而拖延战事”的批评愈发激烈。
作为乌军的中坚力量,国民卫队一旦士气崩溃,整条战线可能就会崩溃,就像2023年116旅发生叛变之后,俄军很快就攻破了波尔塔瓦的防线。
这次麻烦的源头,是泽连斯基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采取了一些激烈的手段。
到了2025年7月,他迅速调整内阁,把亲信斯维里坚科提拔为总理,还推动了不少有争议的法律,意图让司法、情报、军队这些重要部门都归自己掌控。
虽然这种集中权力的统治一时让政局稳住了,可是也激起了国内外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一方面,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总统位置,对那些乌军改革派下手;另一方面,则是想让乌克兰的政治重新掌控在自己手里,针对调查机构也采取了行动。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泽连斯基现在都让人觉得两头不讨好。
虽然这出篡权的闹剧才演了两天就草草收场,但被带走的乌军高层垮台这事儿可是真实存在的。
乌克兰国民卫队的拒战行为让泽连斯基政府成了众矢之的,不愿再“为泽连斯基而战”的乌军士兵,导致泽连斯基陷入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扮演战时总统的角色,还是选择退位让贤。
这场因为副司令被抓引发的政治震荡,正试探着泽连斯基政府的耐力。
要是不妥善应对国家安全局和调查局之间的权力矛盾,安抚前线部队的不满,不仅可能迎来十万大军的炮火,还可能招来国际盟友的彻底背离。
而这些事情,会在接下来的50天里逐渐明朗。
结语
权力和忠诚的关系从来不是单纯的一面倒,硬塞给你的忠诚最终会反噬那些强迫它的人,这可是政治学里的铁律,朴实却又意味深长。
代理人政权逐渐清醒,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那些提线木偶试图割断绳索之时,操控他们的掌控者早已丧失了真正的掌握权。
你觉得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能让军队和老百姓长久地保持忠诚呢?有空的话,留言区里聊聊你的看法吧。


三年特斯拉Model 3现价12.58万,行驶3.7万公里


工业数字化网络控制实训平台,数字化机械传动综合应用孪生实验台


这些人变得抢手,就业需求非常高


印度拼命追赶中国基建,却频频翻车,故障率飙升30%谁买单


48岁李佳明近况曝光:从月薪400到央视名嘴,他的成功让人深


从用人到外交:毛泽东读懂“人”赢天下,蒋介石因“人”失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