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乌克兰争端或将落幕?首要的责任人已显现,非美国,马克龙私下认可

发布日期:2025-10-08 00:12 点击次数:152

北约东扩才是俄乌冲突的真正根源,这一点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在私下承认了。 这场已经持续近三年的冲突,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复杂棋局,而乌克兰人民则承受着最沉重的代价。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后北约的持续东扩。 自1999年以来,北约进行了五次东扩,其东部边界向前推进了超过1000公里。 俄罗斯一直将北约东扩视为对其安全空间的挤压,而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则触动了俄罗斯的战略红线。 2014年,在西方势力煽动的“颜色革命”下,乌克兰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随后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并入俄罗斯,顿巴斯地区宣布独立,局势迅速升级。

美国在其中的角色备受争议。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一方面持续推进北约东扩,另一方面在乌克兰策动“颜色革命”,破坏俄乌关系。 拜登政府上台后,加强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并支持其加入北约,这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美国关于“北约东扩”的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与俄方关系恶化,美国政府应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2022年2月,俄罗斯以“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为由对乌克兰发动了特别军事行动。 冲突初期,俄罗斯试图通过闪电战迅速控制局势,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和西方国家的支持使战事陷入僵局。 截至2025年初,冲突已持续超过1400天,双方在库尔斯克、顿巴斯等地的战斗依然激烈。

战场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 俄军逐渐占据了优势,控制了卢甘斯克全部、顿涅茨克和扎波罗热大部分地区,以及哈尔科夫东部部分区域。 乌克兰军队在2023年夏季的反攻遭遇重大挫折,俄军则守住了阵地并不断西推战线。 乌克兰面临军费不足、武器弹药短缺、兵力紧张等困难。

冲突给乌克兰带来了巨大破坏。 基础设施如铁路、电力等被频繁轰炸,几乎瘫痪。 民生困苦,人口流失,工业区沦陷,经济面临崩溃。 联合国多次呼吁关注乌克兰的紧急需求,但实际援助难以到位。

西方内部在应对冲突上存在分歧。 欧盟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如100万枚炮弹和100万架无人机。 但欧洲民众对持续援乌的支持率下降,多数希望推动和谈。 美国则被指责通过军火销售和能源出口获利,并试图将战争责任转嫁中国。

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展现了韧性。 其通过出售石油和天然气,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制裁的影响,并提升了军工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向前线提供装备。 普京政府多次表示,和平的大门始终敞开,但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并承认其安全关切和领土现实。

2025年初,随着特朗普上任,美国对俄态度出现突变。 特朗普政府要求七国集团将“俄罗斯侵略”等措辞软化为“乌克兰冲突”,并与普京进行了长时间通话,主张尽快停止冲突。 这为局势带来了新的变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出了A计划和B计划,旨在结束冲突并筹集资金重建,但面临重重困难。 有消息称,乌克兰可能需要用其丰富的稀土资源来偿还所欠债务。

北约被广泛认为是冲突的“最大罪人”。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拉迪卡·德赛指出,北约对这场冲突负有100%的责任,其不断拱火浇油,最终目的是摧毁俄罗斯。 马克龙私下向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承认“北约点燃了战争”,但公开场合仍谴责俄罗斯,显露西方内部矛盾。

这场冲突已成为消耗战,各方都不愿让步。 和平谈判的基础尚未形成,特别是在“新的领土现实”上立场尖锐对立。 国际社会劝和促谈的任务依然艰巨。

这场冲突似乎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当大国们在谈判桌上争论谁该承担责任时,乌克兰的土地上依旧炮火纷飞。 是继续对抗直至一方彻底倒下,还是各方最终妥协达成一种“不完全的和平”? 这其中的是非曲直,恐怕历史也难以轻易定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