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湿化”
发布日期:2025-10-24 22:36 点击次数:79
北方的气候正悄悄发生着变化,“暖湿化”正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可不是简单的天气转变,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正拨弄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建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拿山西来说吧,前一年的那场暴雨,降水量几乎达到了全年的五分之一,简直就是一场“水漫金山”。山西省内大量古建筑在这场暴雨中“受伤”,平遥古城城墙这座大型露天土质文物都出现了局部坍塌,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突然被狂风折了腰。受损文物中超过八成是市县级及未定级的低级别文物,这可真是让人心疼。一凡在参与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时就深有感触,很多低级别文物由于保护力度跟不上国保单位,在极端天气面前就像纸糊的房子,脆弱得不堪一击。
文保行业对于彩塑、壁画这类附属文物有明确规定,要对保存环境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环境检测,监测指标那是相当全面,温度、湿度、风速、风向、蒸发量和降雨量等一样都不能少。像云冈石窟、永乐宫这样的国保单位,早就配备了系统的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又持续,就像给文物穿上了一层“高科技防弹衣”。可大量未定级的文物呢,只有最基础的温湿度纪录,这就好比给文物只披了一层薄纱,面对极端天气,根本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精细化防护更是无从谈起。
山西省的古建筑那叫一个多,而且大多是木结构。降水增多对它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木材在潮湿环境中就像泡了水的面包,容易糟朽,含水率一上升,强度就直线下降。要是再加上虫蛀、鸟害等动物损害,整个结构就像被蛀空的树干,极易变形、损毁。木结构受潮还会连累内部的壁画,雨水不仅直接“亲吻”画面,还会因为木材含水率升高增加墙体湿度。雨水自上而下渗透,地面积水又向上返潮,墙体底部就会空鼓、墙皮剥落。要是壁画本身含有水分与盐分,表面就会空鼓起泡、起甲酥碱,最后整片脱落,好好的一幅历史画卷就这么毁了。
高温对古建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持续强烈的日照就像一个大火炉,直接影响温度及红紫外线的照射情况,会让文物表面色彩饱和度下降,就像给文物化的妆被高温“烤”没了,快速变色或褪色,历史的色彩就这样一点点消失。
再看看敦煌莫高窟,石窟内温湿度的变化和降雨密切相关,而温湿度的频繁变化可是导致酥碱、起甲、壁画脱落等病害的重要因素。干燥气候会让壁画表面返盐或起皮,更湿的环境又会让墙体里的黏土矿物吸水膨胀,湿度下降时壁画中间就会空鼓、剥落。这就像给文保行业出了一道超级难题,让人头疼不已。
历史上,山西、甘肃、陕西这些地方因为位于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小,气候干燥,这可是给古迹尤其是木结构建筑的长期保存创造了良好条件。可现在气候一变,这些遗产就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面临着直接的威胁。
不过呢,北方“暖湿化”影响的可不只是文保行业,农业等其他行业也受到了波及。“像南方一样的天气”不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我们必须要适应的新常态。它到底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还很难说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个行业、每个人。
面对北方的“暖湿化”,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对于古建筑保护来说,加大对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力度,完善环境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刻不容缓。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毕竟,这些古建筑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和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
菲少将嚣张后秒怂,南海拖船进场,菲律宾高喊“一个中国”,低姿
郑州玉器店摔镯事件:5000“人道赔偿”引全网热议,谁该负责
大庆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表
顿涅茨克北部战事:乌俄对决进入白热化阶段,未来的战局如何走向
呈现古画修复技艺魅力,红果短剧《墨韵新生》即将上线
中国用稀土“掐脖子”见效,援乌武器暂停,美军怕的事还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