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国打人可以?中国还手不行?新加坡劝忍让凭什么

发布日期:2025-11-22 07:58 点击次数:124

这事儿真有点意思,就好比你在小区里被个壮汉堵墙角推了好几下,他还没道歉呢,隔壁楼的大爷跑过来语重心长地拍着你的肩膀说:“小伙子,要忍让,和为贵嘛。” 你心里是不是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最近,在国际这个大“小区”里,新加坡就扮演了这么个劝架大爷的角色。

这出戏的高潮发生在釜山那“百分钟对话”之后。场面上看,好像是美方递来了橄榄枝,又是取消“芬太尼关税”,又是暂停24%关税一年,连半导体那要命的50%穿透规则都按下了暂停键。听着挺美的,是吧?好像天要晴了。但你仔细品品,这不就是个“撤回”的艺术吗?他打出来的拳头,现在往回收了两下,还不是收回去了,只是悬在半空。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圣诞老人,这都是精打细算的买卖。

而我们这边呢?稀土出口管制,那可是咱握在手里还没扔出去的王炸,现在也说“暂停一年”;一些反制关税的排除期也延长了。看见没?节奏感一下就出来了。人家是把已经上路的招数收一收,换取喘息之机;咱是把手里的牌先揣兜里,告诉对方:“我这有牌,出不出,看你表现。” 谁快谁慢,谁在掌控节奏,一目了然。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新加坡的尚达曼先生在美国发表演讲,那叫一个温文尔雅,劝中国别搞什么“完全自给自足”,要多搭桥,合作的链条不能断。这话听着没毛病,甚至有点“国际主义精神”的光辉。但问题是,他好像选择性遗忘了这座“桥”当初是谁先动扳手拆的?

咱们把时间倒回2018年,贸易战的第一声炮响是谁打的?一轮又一轮的关税清单,把华为、中芯这些我们的尖子生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恨不得把所有缝隙都堵死。现在打不动了,成本扛不住了,就跑出来谈“技术性调整”,搞几个暂停键,然后就有人跟着敲边鼓,让我们“大度”一点。这剧本,是不是有点太熟悉了?被人打上门来,结果旁观者劝被打的那个要“讲道理”,这道理本身就不讲道理。

当然,我特别能理解新加坡的逻辑。一个735平方公里大的城市国家,身家性命全系于贸易、金融和航运之上,水要从马来西亚买,安全靠美国驻军,马六甲海峡一打喷嚏,全国都得感冒。它在大国夹缝中当那个润滑的轴承,劝谁都别掀桌子,这是它的生存之道,无可厚非。但把这种“小国枢纽思维”直接套在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上,那就有点刻舟求剑了。

对咱们来说,问题可就复杂多了。14亿人要吃饭,庞大的制造业体系要运转,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哪一个不是天大的事?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外部封锁搞出了“两弹一星”;现在芯片的痛,华为的经历,还热乎着呢。所以才有了“自主可控”这个词。

很多人一听“自主可控”就觉得咱们要关起门来自己玩,这绝对是误解。“自主可控”不是说从此不买外国货,而是要把保命的保险买足了。你可以用国外的软件,但咱得有个备胎,万一哪天人家翻脸不让你用了,不至于整个系统瘫痪。这就像你家可以天天点外卖,但厨房和米面粮油必须得有,不能真把做饭的本事给忘了。

看看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卖到全世界,这就是融入;芯片产业咬着牙往上爬,也不是为了跟谁赌气断交,就是为了不再被人死死掐住喉咙。所以,“自给”是我们的上限目标,而“可控”是我们的保命底线。守住底线之后,咱的开放才更有底气,不是吗?

回到釜山那场戏,有两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一个是农业贸易,会晤前咱们象征性地买了三船美国新季大豆。这是认怂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是在秀肌肉,告诉对方:买不买,啥时候买,价格怎么谈,主动权在我手里,咱俩心里都有数。另一个就是公告措辞的“不对称”,美方撤的是已经在起作用的政策,中方停的是随时能恢复的临时措施。暂停换暂停,行动换行动,这才是策略。

所以,当“要懂得忍让”这种声音飘过来的时候,我们最该问的不是“让不让”,而是“凭什么”。凭什么总是挑事的那方可以任性,而被动防御的这方就得克制?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挺刺耳的:因为他强,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你(被认为)弱,所以你要学会忍耐。

但今天这个世界,早就不是那个逻辑了。中国的市场、产业韧性、科技的追赶,已经让这盘棋变得错综复杂。7纳米芯片的量产,CJ2000发动机的成功,都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真金白银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换来的。

别把克制当成退让,也别把合作当成求和。釜山会议给了一年的窗口期,这一年里,谁守信用,谁在耍小聪明,都会被看得一清二楚。咱的工具箱就放在桌上,用不用,什么时候用,那得看对面的表现。毕竟,合作的大门一直敞开着,但开门的手,必须牢牢握在咱们自己手里。你说对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