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美以关系风暴升级!华盛顿放话“划界”,内塔尼亚胡内外交困,火已烧到家门口

发布日期:2025-11-21 01:49 点击次数:115

当炸弹的回声还未完全散去,外交的钟声就已经在耶路撒冷被急促地敲响。周三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总理府迎来了一列不寻常的车队,美国副总统万斯来了。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仅有四十五分钟的闭门会谈上,因为所有人都想知道,在加沙停火的脆弱缝隙中,美以这对几十年的铁杆盟友,究竟要给世界一个怎样的答案。

答案,似乎从见面的肢体语言就开始了。没有热情的拥抱,只有一个礼节性的握手,万斯与内塔尼亚胡并肩而坐。这种“并排而非俯视”的画面,被外界解读为华盛顿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意在强调万斯会后对记者所说的——美国是“共担责任的伙伴”,绝不是什么“监工”。

平等盟友还是监工

话虽如此,万斯带来的信息却让以色列感到阵阵寒意。他嘴上说着美以是“平等紧密的盟友”,绝非“附属关系”,但话里话外却像是在划清一道界限。这番滴水不漏的外交辞令,在以色列人听来,根本不是客气,而是一种清晰的敲打:别再指望美国会为你的一切行动无条件背书。

这种精心包裹在“伙伴情深”外衣下的叙事,在以色列国内激起的却是深深的焦虑。安全部门的官员们私下忧心忡忡,他们担心,美国如今扮演的“仲裁者”角色,意味着华盛顿有权评估停火协议的履行情况。一旦美方认定是哈马斯违约,它就可以自己动手,或通过地区盟友干预。这听起来,可半点都不“平等”。

火烧到内塔尼亚胡家门口

这股强风不仅吹皱了美以关系这池春水,更在以色列内部掀起政治巨浪,直接把火烧到了内塔尼亚胡的家门口。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响,特拉维夫街头,右翼示威者高举着“别让华盛顿写我们的作战清单!”的标语,高喊“国家安全不能外包”。

内塔尼亚胡被架在了火上。一方面是2023年10月7日那场袭击造成的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250人被劫为人质的国仇家恨;另一方面,是以色列军事行动导致加沙超过6.8万人丧生,其中多数是妇女儿童的沉重数字。背负着这一切,他别无选择,必须在公开场合展现强硬。他在记者会上那句“以色列在安全事务上会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与其说是讲给美国人听,不如说是为了安抚国内濒临沸点的激进情绪。

一张纸糊的停火协议

更要命的是,美国之所以急着要当这个“仲裁者”,恰恰是因为它要仲裁的这份协议本身,脆弱得就像一张薄纸。希伯来大学的政治专家塔尔希尔就直言,协议的“基础相当脆弱”,因为太多核心问题都悬而未决。

未来的国际维和部队由谁组成?哈马斯的武装力量如何解除?一个能被各方接受的巴勒斯坦新政府何时成立?这些死结一个都没解开。更别提加沙地带那超过两百万居民,他们的家园已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基础设施重建遥遥无期。频繁的高层外交往来,恰恰反映了双方在如何执行停火这件事上,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

棋盘上的多方算计

美国的拜登政府也并非心甘情愿地扛起这根“仲裁棒”。2024选举年已经开锣,中东议题牵动着国内的敏感神经,共和党批评民主党“对以色列太软”,而进步派则上街要求“停止军援”。万斯出访前在国会走廊的那句“如果这里失火,华盛顿的温度也会升高”,既是警告,也是自保。

棋盘上还有埃及。其情报首长拉沙德的穿梭访问,暴露了开罗的深层忧虑:边境难民潮、哈马斯解体后极端分子的渗透,以及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调停者”招牌被抢走。中东的博弈桌上,从来没有纯粹的同情,只有算得极准的利益秤。

结语

万斯的这次访问,非但没能弥合裂痕,反而将美以关系置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平衡木上。美国试图用一个更具控制力的角色来稳住局势,却意外地加剧了盟友间早已存在的猜忌。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即将在周四到访的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相比万斯的温和,鲁比奥向来以“硬派口风”著称。届时,美以之间是会继续上演“平等盟友”的戏码,还是“仲裁者”的角色会更加凸显?在特拉维夫的咖啡馆里,人们熬夜刷着新闻,点一杯“双倍浓缩”,生怕一眨眼就错过下一次空袭警报。和平对谈判桌上的人来说是文件,对他们而言,却是明天能不能活下去。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签字笔,而是下一次警报响起时的克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