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青岛搞康湾升级,三大城区要整合,交通产业同步发力

发布日期:2025-10-24 12:42 点击次数:109

青岛这几年的发展,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最近又提出要打造“中国康湾”,还喊出要把东岸、西岸、北岸三大城区给“战略缝合”起来。我对这个事儿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背后俨然不是简单的城市改造,而是一场城市格局的大升级。这相当于青岛在全国城市竞争红海里的新一轮自我革命,要想冲出瓶颈,就得敢于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这次青岛搞的“中国康湾”,其实是借助健康产业这条赛道,把老牌工业、海洋科研、康养、宜居这些资源都攒在一起,图的是把青岛整个城市的人气和功能重新梳理一遍,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新名片。说实话,现在哪个城市不想弄个“湾区概念”来提升自己的身份标签?青岛本身就是环胶州湾布局,这“康湾”一出,相当于把青岛这些年布局的城市资源,给重新“缝合”成了一盘棋。

不止喊口号,实际动作也有了——青岛要弄10个康养示范片区。仔细看,东岸(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先造两个康养片区,会场仰口片区和青钢一汽片区;西岸(西海岸新区)一下子铺了四个片区,山科大片区、朝阳山片区、风河片区、龙湾片区;北岸(城阳和胶州北)也是四个片区,康复大学片区、白沙河片区、惜福镇片区、少海片区。每个片区都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有产业基础、有交通支撑,甚至有地理优势。青岛下这个棋,是奔着整体环湾升级去的,不是某个局部改一改就完事了。

说到城市空间这个事儿,其实青岛以前一直是“三城联动”。东岸、西岸、北岸三块地方,各自发展,互相差距还不小。以前城市规划也是让几个板块分别干活,有自己的产业、有自己的定位,表面上很美,实际就是各自为政,有协同但少整合。慢慢地城市长大了,问题就出来了:城市像拼图一样零散,彼此间隔阂加深,资源流转效率不高,气质也拧不到一起。

后来青岛意识到要变——开始强调“环湾引领”,把胶州湾作为都市区的核心。发展重心回归了环湾地区,力求功能互补、要素高效流通。也就是说,现在重心不是向外扩,而是把内部的东、西、北岸三大城区整合起来,让城市变成“一体化都市圈”。这一步挺重要,真正解决了之前各自发展带来的隔阂和碎片化,换一种全新的发展路径。

再看“中国康湾”,我觉得它不是简单地堆产业,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城市挖掘一个更高价值的战略故事。康养是万亿级蓝海产业,这点大家都清楚,但青岛的做法更聪明——把海洋科研、宜居、康复大学这些能打的优势全串到一起,变成易传播的品牌,做到从“地理湾区”提升到“价值湾区”。现在大家什么都讲“流量”,你要是没个特色标签那就很难出圈。康湾正好给青岛镶了个闪亮的“新身份”,后面不管招商引资还是吸引人才,都有理由、有故事可以讲。

三大城区要缝合,那不是说修几条马路、建几个隧道就完了。青岛这个地方本来地形就有些“物理隔阂”——比如崂山余脉把李沧和城阳中间挤出来一个3.5公里的窄走廊,小珠山也把西海岸新区核心和老胶南城区分开的。这样一来,城市空间就像被山脉和河流割成三块,你想把要素流通和产业协同搞起来,就必须有“大动作”。

青岛最聪明的是不只从基础设施下手,更是要做功能重构和完整要素流通。比如产业协同这一块,李沧北部和十梅庵这些传统工业区正在加速往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转型,下一步计划把这片区变成智慧走廊,起到融合李沧与城阳的“桥梁”作用。这么一搞,原来各搞各的产业链变成能互补的综合链——李沧搞研发、城阳搞应用,两边资源打通,人才和资金也能灵活流动。类似还有东方影都带动影视文化产业,之前南北被小珠山挡的,现在影视、文创一起来,灯光一打,气质就连起来了,南北隔阂大大降低。

交通基础设施,也是战略缝合的大关键。现在青岛提出“轨道上的青岛”,不再满足于“放射状”的老路网,而是要构建网络化交通体系。各种地铁、海底隧道轮番登场,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开挖,大大缩短了东西联系;地铁12号线、2号线过海段,串联起各城区;8号线、16号线继续补足盲区。轨道织起来之后,不管是产业流、人口流,还是资源流,都能快速传递,一下子把三大城区重新联结成一个高效都市圈。

你看,青岛从过去城市分块发展,到现在讲“环湾一体化”,这中间的逻辑变化其实很有深度。受地理和产业影响,以前确实是各自为政,更像拼盘。现在很清楚,城市竞争到这个节点,不整合就得掉队。青岛不是简单地互通有无,而是通过叙事、产业、交通、人才等全方位“缝合”,力图把一座既有海洋又能康养的现代都市,打造成足以对标国际湾区的全新城市范本。

再说说康养这事儿,很多人一提就是养老、健康医疗什么的。但青岛玩的康养,是延伸到更多——医院、科研、住宿、文旅全链条。康复大学不光是学校,背后还是带动健康产业链的大IP,能培训人才,也能孵化项目。青岛还靠着海洋气候优势,搞宜居生态环境。你想想,国内要找这么多康养、宜居、海洋、科研连在一起的城市,真是少之又少。青岛“康湾”概念正好踩在风口,不光能吸引老年群体,甚至年轻人、外地创业者也会被拉过来。

青岛整体环湾发展还有一点,那就是功能叠加。不是哪一个城区单打独斗,比如东岸主城区有老牌商业,西岸新区有工业、科创,北岸能承接研发、医疗、科技,要是能把资源打通实现协同,整个湾区的城市能级一下子上去了。你把交通网络、产业协同叠加融合,三块地方变成三足鼎立,青岛的形象不仅更国际化,还更有活力。

总的来看,青岛打造“中国康湾”是一场城市换道升级的动作。它不仅通过战略缝合解决了城市空间碎片化的问题,还把健康产业的链条拉得非常长,实现了产业、交通、生活质量大提升。对全国来看,这样的模式其实很值得借鉴——既有城市运营的智慧,又有产业转型的深度,还带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愿景。

这事儿看起来只是青岛的事,但放眼全国,这样的动作越来越多。谁能把城市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好,谁就是下一个城市超级玩家。青岛能想到用“康养湾区”这种方式突破瓶颈,说明他们已经看到了更高的城市竞争门槛。接下来怎么做,就看政策和执行力度了。如果能落地,青岛有可能成为“中国康湾”的开创者,全国其他大城市必然会跟进模仿。青岛这盘棋,那是一步步下得挺有章法,值得佩服。

以上就是我对青岛打造“中国康湾”,以及三大城区战略缝合的理解。有不同看法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探讨。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