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李显龙夸印度年轻,中国已老?揭秘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的平衡术

发布日期:2025-11-22 10:19 点击次数:168

最近,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一番话,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直言:“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此话一出,立刻被印度《经济时报》等媒体争相报道,并加以放大解读。一时间,印度国内不少学者和民众都觉得这是国际社会对自己国家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这话真的只是单纯的夸赞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一勺给印度的“甜味剂”

李显龙这番论断的核心,就摆在明面上:人口结构。联合国2024年的报告数据很直观,印度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才28岁,而中国已经达到了39岁。单看这个数字,确实会让人觉得印度拥有着无尽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简直就是经济腾飞的完美剧本。

但历史上,剧本这么写却演砸了的国家可不少。人口多,跟“人口红利”之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一个国家能不能把年轻人多的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动力,才是关键。

二战后的日本就是最好的正面例子。他们通过普及教育、推动产业升级,硬是把庞大的年轻人口变成了发展的引擎,只用了三十年就坐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反观巴西,同样是人口大国,却因为教育没跟上、产业结构单一,最终让人口优势成了社会负担,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印度自己设置的障碍

所以,印度要想把这手“年轻”的好牌打好,面前的路还长着呢。它当前面临的困境,远比想象的要复杂。最要命的一点,就是那种根深蒂固的保护主义心态。

2019年,在区域合作框架(RCEP)谈判的最后关头,印度突然宣布退出。表面上的理由是怕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冲击本土制造业,但往深了挖,其实是国内农业和服务业的保守势力在作祟。

印度政府担心一旦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得罪庞大的农民群体,影响选票。而本土的服务业巨头们,也害怕外资进来抢自己的饭碗,不断游说政府设置各种壁垒。这种既想融入全球化,又怕被冲击的矛盾心态,让印度错失了借助区域合作来完善自身产业链的绝佳机会。

更别提那让人捉摸不定的政策了。就拿近两年来说,印度针对新能源领域的外资准入规则改了三次,数字服务税政策也变了两次。这么频繁地变来变去,哪个外资敢放心大胆地把真金白银投进去?很多企业都只能选择观望。再加上效率低下的基础设施,比如港口周转率远低于中国,这些都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新加坡的“平衡术”

聊到这里,李显龙这番话背后的真正意图,也就越来越清晰了。这哪是对中印发展的预测,分明是新加坡为自身利益下的一步棋。新加坡国土面积就那么点大,资源匮乏,从李光耀时代开始,在区域大国之间搞平衡,就是这个小国的生存之道。

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东南亚出现任何一个绝对的主导者。在印度退出RCEP之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却在不断加深,双向投资额已经突破了4500亿美元。这种力量的倾斜,让新加坡感到了不安。

他们担心东盟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慢慢失去议价能力,而新加坡自己也会失去那个左右逢源的战略空间。所以李显龙这番话,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一方面,这是在向印度喊话,释放合作的信号,希望印度能重新回到区域合作的框架里来,借助印度的力量制衡一下中国,让东南亚的局势恢复平衡。另一方面,他也是在暗示中国,希望中国能继续遵守过去那种由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不要轻易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他甚至还特意提到,“中国依然是世界贸易体系的受益者和维护者”,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中国继续“安分守己”。

结语

说到底,外部的评价终究只是外部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面对老龄化的趋势和外界的种种声音,中国正在做的,是加快产业升级,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关键领域持续发力。

中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竞争也绝非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印度能不能克服自身的重重障碍,真正兑现人口潜力;中国能不能顶住压力,实现高质量的转型,这才是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至于李显龙的这番“印强中衰论”,不过是这场大国博弈中的一段小插曲罢了。历史的潮流,终究要靠实力来说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