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等将领反对其东征,主席为何仍决意以红军全部力量出征?
发布日期:2025-11-22 12:56 点击次数:130
1935年10月,陕甘支队(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十五军团成功会合。两支红军主力汇合后,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但面临的困难依旧巨大。首先,他们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几十万敌军的重重包围。其次,陕北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不利于红军的发展壮大。因此,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红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毛主席决定东征,带领红军主力东渡黄河,攻打阎锡山。实际上,最初大多数将领如彭德怀等人都反对东征,那么毛主席为何要倾尽所有坚决东征呢?
1935年12月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会议上,大家认为日本占领东北后,会一步步蚕食华北五省,将日军和蒋介石的军队列为两大主要敌人。因此,会议决定,红军接下来的主要战略方针是将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并且要迅速扩大红军。具体内容是向东扩展根据地,因此就有了红军东征。会上决定由主席组建红军抗日先锋军,率领主力红军东征!
我们来看看彭德怀等主要将领对东征有什么看法?
彭德怀作为红一方面军的司令员,心里有两件让他担心的事。第一,阎锡山的晋绥军在黄河东岸守得特别紧,红军很难顺利过河。第二,如果红军成功渡河,一旦后路被切断,又失去了黄河渡口,那红军就回不了陕北了,后果会很严重。所以彭德怀想了一个办法,表面上假装向东进攻,把阎锡山在陕北的部队引到河东去,然后在陕北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这样虽然能把阎锡山的部队调走,但对扩大红军的力量没什么帮助。
红军一位重要领导提议向南行动,在会议之前他给主席写信,信中提到陕北地区过于贫瘠,不适合扩大红军规模,因此请求带领队伍前往陕南的山区进行游击战,并提出了一个前往陕南秦岭山区进行游击战的主要人员名单。
有些人认为应该向西发展,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这样可以从北方获得武器弹药的支持。但从后来的情况看,这条路行不通。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曾派出一半兵力(约两万人)西进,结果发现马家军的实力很强,红军当时的装备很难打通河西走廊。当时在陕北的红军只有红一方面军(包括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1.3万人左右,更不可能打通这条走廊。
那时候,很多人都太看好北方了,觉得就算联系上了,也未必能得到帮助。还有人提议向北扩展,这和向西差不多,主要是想和北方建立联系,从而获得支持。无论是向西还是向北,这两个计划都不怎么理想。
但是大家对一点是认同的,那就是要继续发展壮大陕北根据地。有了这个前提,大家会上积极讨论当下的局势,最终下定了东征的决心。那么,东征该怎么做呢?如果红军主力都东征了,怎么保证陕北根据地的安全?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会后,陕北的红军主力被整合为红一方面军,包括红1军团和红15军团,这两个军团的人数差不多,总共有大约1.3万人。此外,还动员了一些人加入红军,并将陕北的地方武装进行改编,组成了红28军、红29军和红30军(黄河游击师),这三个军队加起来大约有3000人左右。
第二点,既然已经把所有家底都押在东征上了,那就得先把北边、西边、南边的麻烦给解决了,不能留下后患。当时陕北地区就像是被四面八方围住了一样,咱们来看看当时陕北和陕甘边周边的情况吧:
北方有井岳秀率领的一支军队,号称“榆林王”,以及高桂滋的一支部队;东北方向则是阎锡山的四支旅队,全部驻扎在黄河陕北一侧;西北方向是马鸿逵的几万人马;西南和南方则是东北军和杨虎城的17路军,总共有二十几万人;陈诚指挥的三支军队也有几万人。这些军队加起来大约有五十万人,其中可以灵活调动的部队就有十几万。相比之下,红军的主力只有大约一万五千人,拥有枪支一万支,但弹药匮乏,实力差距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应该如何应对呢?
需要特别注意南北两个方向的敌人。对于南方的东北军和西北军,我们要采取打与拉相结合的策略,一边战斗一边谈判,主动撤退包围圈,和他们联系商谈。解决南方问题后,北方主要是井岳秀和高桂滋的部队。之前已经给高桂滋部沉重打击,这次重点要对付井岳秀的部队。但没想到井岳秀在红军东征出发前几天,因为更换衣服时手枪意外走火,自己受伤身亡。这样一来,北方的威胁就解除了。至于晋绥军,红军渡过黄河后,他们会撤回山西。
东征的征程:
东进的红军被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北面、中间和南面的部队。北面的部队包括28军,中间的是红一军团,南面的是红十五军团。这三支队伍悄悄地来到了黄河边,准备随时过河。黄河游击师(红30军)负责连接主力红军和陕北地区。另外,新成立的红29军负责守卫后方,留守的主力只有红29军,大约有1000人,而且他们还缺乏实战经验,后方可以说是空无一兵。
1936年2月20日,上级发出了东渡黄河的战斗指令,决定趁着夜色悄悄过河。但是,敌人在黄河东岸建了很多碉堡,严防死守。偷渡的小分队被发现了,晚上八点,正式开始了渡河作战。从绥德沟口到清涧河口一百多里的地方,红军发起了猛烈攻击。首先,几支突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了对岸,占领了阵地。随后,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大部队也陆续过河,渡河成功后,红军主力分成几路向东前进。
阎锡山得知红军主力渡河的消息后,赶紧调动部队增援。2月25日,晋绥军的独二旅三千多人在中阳关上村被包围,全部被红一军团歼灭。与此同时,红十五军团在隰县蓬门歼灭了203旅的一个营。这两场战斗打破了阎锡山在吕梁山区设置的防线。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在孝义顺利会师,准备继续向东前进。
阎锡山后来调集了两个纵队共八个旅的兵力,准备在孝义兑九峪与东渡黄河的红军主力决战,意图将红军主力困在吕梁山区。3月6日至8日,红军东征总部开会决定,集中主力部队在兑九峪重创晋绥军,以便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3月9日,晋绥军的左翼杨效欧的第二纵队和右翼李生达的第三纵队一同到达了孝义兑九峪附近,计划在10日天亮时对红军的主要部队发起攻击。然而,在晋绥军还没行动之前,红军在10日清晨5点从三个方向突然袭击了晋绥军,迅速切断了两个纵队之间的联系,打算集中力量逐一消灭这两支队伍。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从清晨到傍晚,红军未能消灭被包围的晋绥军。这时,阎锡山增派部队支援晋绥军,并试图截断红军的退路。晋绥军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占据优势,因此红军难以消灭对方。总部迅速决定撤出包围。阎锡山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对抗红军,于是红军撤退后,晋绥军也停止了战斗,并将主力部署在红军北上和东进的路线上。同时,阎锡山还请求中央军进入山西协助晋绥军,中央军从各地调集了7个师的兵力增援,加上晋绥军的力量,红军接下来将面对超过10万机动兵力的挑战。
3月12日,东征的红军领导层召开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他们决定总部连同30军在晋西地区继续战斗;红十五军团则向北移动,制造攻打太原的假象,以此来牵制晋绥军的主要力量;而红一军团的主要部队则向南进入河东地区(主要是临汾周边的几个县,这里位于汾河平原,人口密集,非常适合扩大红军队伍和筹集粮草),目的是扩大红军队伍,收集物资和经费。
3月16日,两个军团开始了各自的行动。徐海东带领的红十五军团向北移动,做出进攻太原的样子,这让阎锡山不得不把主要的晋绥军调往太原附近。到了三月下旬,红十五军团转向了晋西北地区,而位于河西的北路军红28军也渡过了黄河,与红十五军团会合。这两支部队在晋西北地区活动,同样靠近太原,牵制住了晋绥军的主要力量。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红十五军团和红28军在北部牵制住了晋绥军的主要力量,从而支持了在晋西的总部以及南下晋南的红一军团。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红一军团在晋南临汾附近筹集了40万元资金,扩充了7000多人,使得军团人数翻了一番。同时,还在当地建立了20多个乡、村组织,并组建了20多支游击队。
4月12日,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主力在南北征战的同时,红28军被派去占领黄河渡口,打通东征红军与陕北的联系,确保东征红军主力的退路。13日,在进攻交通要道三交镇时,红28军军长刘志丹亲自指挥,不幸中弹牺牲。
陈诚带领的中央军已经分多路进入山西支援晋绥军。与此同时,蒋军从关中北上,准备进攻陕北根据地。当时,陕北后方的防守兵力不多,计划封锁黄河渡口,切断东征红军的退路。他们准备从多路出击,将东征大军困在吕梁山区。
从4月13日到15日,领导们在临汾的赵家沟开了个会,会上决定要返回西部。到了4月底,红军的主要队伍开始往黄河那边移动。5月1日到5日,红军主力分批渡过黄河,回到了陕北。这样,持续了上百天的东征行动就结束了。
东征取得了三大成果:
东征期间,红军取得了显著的战果,用一百多天的时间,共击溃敌人一万三千多人,俘虏了四千多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更重要的是,红军在东征过程中得到了壮大,新加入了八千多名战士,筹集了五十多万元的资金,这些都达到了东征前的预期目标。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成绩对于红军来说是非常显著的。只有在山西汾河平原这样人口众多、相对富裕的地方,才能实现这样的增长。当时整个陕北地区,短时间内很难再招募一万名新兵。东征前,红军大约有一万六千人,其中有三千人是在东征前夕新加入的,而这些新兵中大部分是陕北本地人。因此,短期内在陕北再招募大量新兵是非常困难的。
红军的东征行动打破了对陕北根据地的全面封锁,给了阎锡山一个重击。这次行动让晋绥军不得不从陕北东北方向抽调兵力回防,保障了陕北根据地北部的安全。红军主力一过河,阎锡山得知消息后,立刻命令河西的几个旅渡河回援。东征不仅展现了红军的强大战斗力,也让东北军和西北军看到了红军的实力,促进了与这两方的停战谈判,为之后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记者: 海港错失良机后穆斯卡特并非被“气”走, 而是抽空上个
BLG状态:信心十足,但状态波动阶段
传皇马前锋成为夏季转会窗口关注焦点
苹果CMS泛目录备份与恢复:保障数据安全与网站稳定运行的关键
谷心美容仪品质如何?谷心GX-P09-P美容仪性价比好!
谁懂啊!这套水乳面霜把我干纹“熨”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