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中东战火中的中方警觉:谁才是背后操控者?

发布日期:2025-11-22 07:15 点击次数:59

决议成导火线,空袭打破沉默2025年6月1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一项谴责伊朗的决议,指责伊朗未按规定配合核查工作,延迟提交数据,违反了核不扩散义务。这一决议发布后,伊朗自然不满,没想到的是,次日早晨局势急剧升级。6月13日凌晨,以色列战机迅速起飞,直扑伊朗多个核设施和军事基地,目标包括纳坦兹、福尔多和伊斯法罕等地。多个高层军官和核专家在空袭中丧生,导弹工厂也遭重创。以色列将此行动命名为“崛起雄狮”,实际上这只是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角色暴露问题这项决议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国际核安全,但实际上却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掩护。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于1957年,最初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促进和平应用核能。然而,机构投票权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美国和欧洲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轮流担任主席。事实上,该机构对伊朗的核活动非常严格,却对以色列的核模糊政策视而不见,始终没有对其进行正式警告。伊朗的铀浓缩进展较快时,机构立刻将其报告给联合国安理会,但对于美国和日本的核共享问题,机构却保持沉默。说白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机制本身就倾向于一方,通过投票拉拢来推动决议,实质上成了借口。

伊朗回应,战火蔓延伊朗在遭到空袭后并未示弱,迅速发起反击,向以色列空军基地和港口发射了上百枚导弹和无人机。以色列的铁穹防空系统发挥了作用,拦截了部分导弹,但仍有不少导弹突破防线,造成了海法港仓库起火,耶路撒冷郊外的跑道也被损坏,双方伤亡人数上千。冲突从13号持续到18号,伊朗的无人机成功穿透以色列防线,以色列的F-16战机则回击了德黑兰周边的仓库。在此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美国代表呼吁双方克制,但与此同时,美军战机已在空中活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局势升级不符合各方利益,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然而,在导弹满天飞的情况下,谁愿意听取这些呼吁?

核问题深层次的根源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核问题。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其核设施应该受到国际保护。然而,以色列的空袭行动却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机构的干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对此表示遗憾,但并未将其定性为战争罪。实际上,西方国家在理事会的投票权占据主导地位,伊朗对于铀颗粒来源的解释从未得到认可,报告中也要求伊朗通报所有核材料的具体位置。

中国近年来在核能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海外项目上,数据共享已成为常态。但通过此次事件,明显看出,国际监督机构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却往往被有资金支持的一方左右。一旦报告提交,可能就会成为攻击目标。空袭升级,美以联手行动到了6月22日凌晨,美军终于忍不住,7架B-2隐形轰炸机从迪戈加西亚基地起飞,经过18小时的飞行,直扑伊朗的地下核设施。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多个核设施遭到重创,此外,美军还使用战斧导弹打击了伊朗的雷达站和地面空中防御阵地。这是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军首次如此深度介入中东地区。

特朗普在白宫发表讲话,声称这次行动的目标是“清除核威胁”,以色列总理也发表了类似声明,称这是两国联合协调的行动。虽然美国国防部一方面呼吁克制,但实际行动却与口头呼吁相背离,表现得极为矛盾。

伊朗反击,打击美军基地伊朗并没有坐以待毙。6月23日,伊朗向卡塔尔的乌代德美军基地发射了14枚导弹,事先通知美方以避免人员伤亡,伊朗方面将此行动命名为“烈火回响”。尽管美军基地没有人员伤亡,但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坏,跑道和围栏均受到破坏。此时,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发声明,承认这破坏了秩序,但并未定性为战争犯罪。美以两国的协调能力令人震惊。信息共享、行动前的细致准备以及实时情报的同步,显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中国在此时不得不思考,自己是否能依赖这些国际监督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中东项目众多,指望调解机构来制约攻击,显然需要重新评估。

停火协议签署,但信任危机加剧6月24日中午,停火协议终于生效,双方开始撤离装备,尘土飞扬。特朗普宣布全面停火,双方都宣称胜利。伊朗媒体报道了导弹残骸,以色列街头开始拆除沙袋防御。6月25日,伊朗议会正式通过法案,禁止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观察员进入,除非保障安全。尽管停火协议生效,但核计划依然在推进,设施的修复和管道建设持续进行,战斗带来的伤亡和设施损失无法忽视。12天的战争中,伊朗死亡超过1000人,美国和以色列联手摧毁了伊朗70%的核设施。中国向伊朗提供了医疗援助。

这一场战争暴露了国际监督机制的缺陷:它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战争的导火索。美以默契配合,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失效,只有在发动攻击时,国际机制才发挥作用。

中国的应对策略:自主发展与独立防护通过这场战争,中国深刻认识到,依赖国际规则和监督机构并非长久之计。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国际利益的国家,必须加大自主建设,确保自己的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技术能力不依赖外部力量。中东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以色列在这一地区的霸主地位更加巩固,伊朗在核问题上的韧性虽强,但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核能和能源领域的自主发展,同时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强化自主能力和本土供应链,中国可以避免成为国际规则和背后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未来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唯有走自主创新的路,才能确保国家利益的安全和稳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