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乌克兰民意三年剧变:仅四分之一愿继续战事,对中国立场基本持稳

发布日期:2025-08-13 07:24 点击次数:121

文珠玑说

本篇所有信息都来自权威的官方渠道,详细资料请参考文章末尾的资料说明。

8月9日,一份新出的乌克兰民意调研引发了国际热议。两年前,七成乌克兰人都坚决表示要“血战到底,直到彻底赢得胜利”,如今,69%的乌克兰民众则觉得“是时候坐下来谈判了”!只有24%的民众还愿意坚持打下去,这是不是意味着俄乌冲突快要尘埃落定了呢?

从血战到底到和谈,人累了心也醒了

从“打到最后一个人”到“希望谈判”,这突如其来的180度转变,是不是意味着乌克兰人扛不住了,要认输呢?其实不然,这并不是软弱退让,而是真正带着血泪、更加清醒的现实主义奋起。

回想起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乌克兰人心里都抱着正义必胜的信念,坚信国际社会的支持一定能帮他们把敌人赶走。但当战火变成了漫长的消耗战,最初的激情逐渐退去,剩下的只有一天又一天的炮声、亲人的离散、经济的萎靡,以及对未来的巨大迷茫。

这种心态的变化,并不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个年龄段的人才会有,而是整个乌克兰社会都在经历的一种普遍转变。调查结果很明显,几乎各个阶层的人们对“继续战斗”的支持都在不断减少。

这意味着,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已经落在每个普通人身上,他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彻底胜利”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且还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大家开始倾向于谈判,这并不代表放弃诉求,而是在他们看来,这条路更有可能带来和平的现实途径。

渴求谈判,却不再天真做白日梦

挺有趣的是,大家对达成协议的渴望,没代表着他们对和平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乐观幻想。报告里还显示一组数据:虽然有七成支持谈判,但差不多也有68%的人觉得,这场战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根本不可能停止。

乍一看,好像有点矛盾,但其实这正体现了乌克兰人民在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成熟与理智。大家不再抱着天真的想法,以为只要一坐到谈判桌前,和平就能立马到来。他们心里清楚,谈判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可能还会出现欺骗、反复,甚至充满坑坑洼洼。

他们所支持的,是推动这个进程,去争取哪怕再微不足道,但切实存在的和平希望。他们不再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战场上的奇迹出现,而是开始转向外交角逐这条同样险象环生的战线。

这种心态,可以说就是“心里期盼着和平,但脚踏实地走每一步,做好最坏打算,也拼尽全力去争取”,当泽连斯基在夏天释放出愿意和俄方直接谈判的信号,同时国际社会也在加紧调解,那种“谈判或许会出现转机”的感觉,无疑给这种务实的心态添了一把火。

“朋友圈”大洗牌,谁是真心靠得住?

战争嘛,不光是打打杀杀和钱 Abram 的比拼,更像是一场对国际友情的极限试炼。在这严酷的考验中,乌克兰人对自己“朋友圈”的看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起初受伤的,主要是对美国的看法。2022年,美国作为抗俄援乌的“先锋”,在乌克兰人心中的认可度一度高达66%。不过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字竟然猛跌到只有16%,而不认可的比例却飙升到73%,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

这份信任的崩塌,原因之一在于期望过高,导致失望越发沉重。刚开始,战事刚爆发时,美国的大力援助给乌克兰人带来了希望,照亮了一线曙光。不过,随着冲突的持续,美国内部政治斗争不断,援助法案一推再推,迟迟没有落实那些所谓的“关键”支持,反而让乌克兰人产生了一种“靠山山倒”的焦虑感。

他们慢慢明白了,大国的帮忙从来都不是白拿的,背后总藏着自己的战略盘算和政治打算盘。

德国悄悄逆袭,中国依然远方

跟美国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悄然崛起。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国因为态度挺保守、动作也慢吞吞的,经常遭到批评。

不过,德国的援助虽然没有美国那样气势磅礴,但展现出一种持续稳定的韧性。这种“话少干多,悄悄付出”的做事态度,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赢得了乌克兰人的信赖。

现在,德国在乌克兰人心中的好感度已经创下新高,达到了63%,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支持度。至于中国,乌克兰人对它的看法一直挺稳的,认可率一直在8%左右,而且和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啥变化。

这说明,乌克兰的普通民众觉得中国在这场战争里一直只是个遥远、立场不太明朗的旁观者,他们一向对它没有太高的期待,也就没啥好失望的。

这份民调反映出,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乌克兰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情怀,变成了一种带点疲惫、带点痛苦,却依然异常清醒的现实主义。

参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