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加沙停火,以色列真打赢了吗?大麻烦刚开始,新一代哈马斯已出现

发布日期:2025-10-25 16:10 点击次数:173

“以色列已经实现其作战目标。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停火协议生效后这样宣布。 然而,就在他发表声明的同一天,以军船只和坦克向加沙地带沿海城市街上的平民开火,阻止他们返回北部家园。 这种矛盾行为揭示了停火协议表面下的深层裂痕。

2025年10月,在特朗普政府推动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宣布持续两年多的战争结束。 协议内容包括以色列分阶段从加沙撤军、哈马斯释放人质,以及允许救援物资进入加沙。 但协议细节暴露了双方的艰难妥协:哈马斯同意释放人质并交出加沙控制权,却未承诺解除武装;以色列虽宣称“实现目标”,却未能实现长期占领加沙的野心。

美国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特朗普高调宣扬自己是“和平缔造者”,但美方仅派遣200人军队“监督”停火,并未在加沙驻军。 分析指出,特朗普急于促成协议,一方面是为争夺诺贝尔和平奖,另一方面则是因美国国内移民问题激化,需从中东抽身。

以色列战前提出三大目标:消灭哈马斯、救回所有人质、确保加沙不再构成威胁。 然而,停火协议显示这些目标均未完全实现。 军事上,以军虽摧毁哈马斯大量军事设施,但未能根除其组织体系。 哈马斯成员在停火后迅速重新集结,甚至公开拒绝解除武装。

人质问题同样棘手。 哈马斯仅同意释放部分人质,且许多人质已在战争中丧生。 以色列若要求释放全部人质,则需同意长期停火,这与“消灭哈马斯”的目标直接矛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舆论。 战争导致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西班牙、法国等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是冲突前难以想象的局面。

对哈马斯而言,停火协议看似让步,实为生存策略。 通过同意临时停火和部分让步,哈马斯避免了被彻底消灭的命运。 尽管军事设施受损严重,但其组织根基仍在。 加沙地带年轻人在战争中的伤亡,反而激化了反以情绪,为哈马斯提供了持续的社会支持。

哈马斯更重要的收获是政治上的突破。 战争前,巴勒斯坦问题在国际议程中被边缘化,而冲突使全球焦点重新聚集于此。 56国元首齐聚多哈声讨以色列,甚至沙特和伊朗等宿敌也搁置分歧共同发声。 这种关注度是哈马斯通过军事行动难以获得的。

战争给加沙地带留下深重的人道灾难。 超过20万人死亡,近19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半数为儿童。 加沙80%人口依赖国际援助,医疗系统瘫痪,供水供电设施被毁,民众只能在废墟中挣扎求生。

停火协议虽带来短暂喘息,但重建面临巨大障碍。 联合国估计加沙重建需100亿美元资金,而资金来源和分配机制尚未明确。 此外,协议中存在不平等条款:拉法口岸由埃及和欧洲联合管理,巴勒斯坦失去边境主导权;人质交换条件也可能被以色列单方面操控。

停火协议并未解决核心矛盾。 以色列极右翼势力强烈反对妥协,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威胁称,若不在人质交换后“重启战斗”,将退出联合政府。 哈马斯则面临内部压力,解除武装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消亡,因此难以在此问题上让步。

国际监督机制的缺失加剧了协议的不确定性。 过往经验表明,缺乏有效监督的停火协议容易迅速崩溃。 而美国作为斡旋方,其可信度也受质疑——毕竟正是美国对以色列的长期支持,导致冲突持续升级。

加沙的废墟上,巴勒斯坦人虽为停火欢呼,但庆祝中充满疲惫而非喜悦。 以色列国内,反战情绪与经济压力交织,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空前挑战。 停火协议只是一次“不安的停顿”,而非真正的和平开端。

查看更多